3月8日外盤電鈷平水,加上國內大宗商品的大幅調整,電子盤鈷遭遇了一場無妄之災,鈷價指數(shù)當日下跌16,跌幅4.17%。如果以3月8日的外盤鈷價計算,目前進口電鈷的成本已經接近41萬元/噸,國內現(xiàn)貨主流鈷成交價在39.5萬元/噸附近,電子盤1703合約3月9日收盤價355,比現(xiàn)貨價格低4萬元/噸,比進口成本低5.5萬/噸。在期現(xiàn)價差和內外盤價差如此大的情況下,市場如何反饋,鈷會不會重現(xiàn)十年前“其興也勃,其亡也忽”的情景。
以往的文章中曾經分析過國內電鈷和鈷鹽價差非常大,折成金屬噸價差在10萬元以上。一方面,這種價差有很大原因是人為因素導致的,在新能源產業(yè)發(fā)展方興未艾的情況下,主流鈷鹽生產企業(yè)囤積居奇,導致鈷鹽市場“一鈷難求”。另一方面,近半年來鈷價外低內高,鈷產品進口利潤豐厚,驅動進口商大量進口電鈷,加重電鈷供過于求的局面。
對三元前驅體生產商而言,一方面鈷鹽價格居高不下,采購困難,另一方面電鈷價格萎靡不振,而用電鈷生產硫酸鈷的加工成本在1.5萬元/金屬噸(信息源于行業(yè)技術專家),遠低于鈷精礦和氫氧化鈷中間品生產硫酸鈷4萬元/金屬噸左右的成本。因此,部分大型三元前驅體生產商用動力用電鈷生產硫酸鈷,據(jù)我所知,近期三元前驅體生產商已經在電鈷現(xiàn)貨市場買入,月用電鈷100噸以上。同時,隨著電鈷價格外高內低情況的出現(xiàn),進口減少,出口窗口逐步打開,小編認為未來半年內電鈷和鈷鹽價差勢必回落。由人性導致的價差,最終也會由人性來彌合。